四心赋能 筑牢调查研究“压舱石”
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”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,是破解发展难题、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。唯有以“初心”定向、以“匠心”提质、以“虚心”纳智、以“决心”增效,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察实情、出实招、求实效的“金钥匙”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。
一、坚守初心,在“为何调研”上明方向
调查研究的出发点,在于回应群众期盼、破解发展堵点。要始终锚定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,把准调研的“方向盘”。
一是聚焦中心工作。紧扣高质量发展、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等重大部署,梳理产业升级瓶颈、民生保障短板、体制机制障碍等核心问题,形成“调研课题清单”,确保调研靶向精准。二是坚持群众路线。把“群众满不满意”作为出发点,深入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、社区楼栋,通过“拉家常”“蹲点看”“解剖麻雀”等方式,倾听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将调研过程变为联系群众、服务群众的过程。三是强化问题导向。杜绝“为调研而调研”的形式主义,对发现的问题建立“台账式管理”,明确调研要回答“是什么、为什么、怎么办”,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解决问题的“前哨战”。
二、锤炼匠心,在“如何调研”上求实效
调研的生命力在于“实”。要以精益求精的“匠心”,锤炼调研方法,确保摸得准、察得深、研得透。一是沉下去“看真相”。推行“四不两直”调研法(不发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不用陪同接待、直奔基层、直插现场),避免“被安排”“走过场”,多到矛盾集中、情况复杂的一线,捕捉“原生态”信息。二是多角度“析本质”。综合运用问卷调查、统计分析、案例剖析等方法,既看“数据报表”又看“实景实况”,既听“干部汇报”又听“群众心声”,从表象中提炼规律,从个性中把握共性。三是重细节“挖深潜”。对关键问题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如调研乡村振兴时,不仅看产业规模,更要问农户收益、可持续性;调研营商环境时,不仅听政策优惠,更要察办事效率、企业感受,让调研结论经得起实践检验。
三、秉持虚心,在“向谁调研”上拓视野
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。”调研的深度,取决于纳谏的广度。要以谦逊包容的“虚心”,广开言路、集思广益。一是拜群众为师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鼓励群众“掏心窝子”提意见,对“土办法”“金点子”认真梳理,将群众实践经验上升为工作思路。二是向实践学习。走进先进地区、标杆单位考察取经,既学成功经验,也鉴失败教训,避免闭门造车。如调研基层治理时,可借鉴“枫桥经验”中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的实践智慧,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方法。三是聚多方合力。邀请专家学者、企业家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参与调研,通过座谈会、论证会等形式碰撞思想,让调研成果兼具专业性和实操性,避免“拍脑袋”决策。
四、强化决心,在“用何成果”上见真章
调研的价值,最终体现在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要以动真碰硬的“决心”,推动调研结论落地生根。一是建立转化机制。对调研发现的问题,形成“问题清单-责任清单-措施清单-时限清单”,明确牵头单位、责任人员和完成标准,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“农村物流不畅”问题,可推动建立“县-乡-村”三级物流体系,限时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梗阻。二是注重跟踪问效。对转化情况实行“回头看”,通过实地督查、群众评议等方式,检验措施是否有效、问题是否解决,对落实不力的严肃督办,防止“纸上整改”。三是完善长效制度。将调研中形成的好经验、好做法固化为制度规范,如将“定期走访企业”“民生实事征集”等做法纳入常态化机制,让调查研究成为破解难题、提升治理能力的长效抓手。
调查研究是一场“走心”的实践,唯有守住为民初心、锤炼务实匠心、秉持谦逊虚心、强化落实决心,才能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、推动事业发展的阶梯。以高质量调查研究赋能高质量发展,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破解新课题、开创新局面。(德安县委组织部刘霏)
免责声明: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,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.
猜你喜欢

